新闻资讯

NEWS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程勘察企业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3 浏览量: 2523 文章来源:设计院集团 建设公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国内外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工程勘察行业面临与国际接轨、与全球对标的严峻形势。

       在此大背景下,工程勘察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政策落地难、行业地位低、业务类型单一、创新意识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困境,亟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需求端的深刻变化,提升产品或服务供给质量,实现供需有机平衡。工程勘察行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更是一个生产服务型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形势下,工程勘察企业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和实践。

工程勘察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部分引导性政策落地困难

       202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工作的通知》,再次对审计原因限制工程款支付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工程价款结算,政府和国有投资工程不得以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建设单位不得以未完成决算审计为由,拒绝或拖延办理工程结算和工程款支付。2020年9月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国令第728号,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对支付时间进行了规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两项政策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其原因在于:项目法人目前还是以审计投资作为工程最终投资控制依据;项目资金不足或拨付时间不能满足实际工程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服务方不会因为局部政策方面原因影响客户关系。中小勘察企业由于其自身市场地位,在支付层面无太多话语权,《条例》的相关规定很难有效落地。

       同时,由于勘察工作(包括测绘、勘探、测试及综合评定等工作)大多在可行性研究或设计前期阶段开展,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较迟或完工时间周期较长,工程审计未完成不能进行勘察费用结算的现象,已成为目前工程勘察企业的痛点之一。

     2. 勘察工作受重视程度较低

       相关主体尤其是建设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勘察的地位和作用,对勘察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招标不规范、压缩勘察项目工程量以及合理工期、费用的现象,导致工程勘察在市场上地位不高、勘察工作对地基及结构工程的优化促进作用不能很好体现。这一点在民营资本占主导地位的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勘察设计企业内部,勘察专业多处于工艺和结构专业的从属地位,主要为设计和施工做配套服务,在各细分专业中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3. 同质化竞争持续存在

       近年来,工程勘察企业借国家基建多轮投资高潮机遇,原有业务量相对较饱满,普遍忧患意识不强。各工程勘察企业发展诸多不足,多数大型企业缺乏应有的集成整合优势,小型企业也没有形成应有的特色优势,可谓是“大而不强、小而不精”。半数以上企业目前依然囿于资质范围内的业务类型,开展相关业务及经营活动。劳务企业仅为等级资质企业提供勘察外业劳务工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仍是传统的地质勘察、测量、检测、监测等,从产品到服务已经跟不上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

       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一系列新兴业态强势来袭,单纯的勘察企业市场空间越来越狭小,工程勘察企业如果依然在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中艰难前行,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当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供需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行业企业如果背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且渐行渐远,加上低价中标、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客观上会对勘察成果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4. 劳动生产率较低

       在当前供需关系中,工程勘察企业面临工作基础地位持续下滑、创新能力远远不够、服务质量提升缓慢、服务广度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勘察仪器设备更新速度较为缓慢。近年来,除了配备工程橡胶履带底盘以外,并无大的改进,钻机操作依旧以人工为主,工作环境和效率尚未得到大的改善。虽然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利润率仍处于连年下滑的状态。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工程勘察行业未来将面临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绿色生态等一系列调整。目前,多数传统勘察企业仍未将生产组织升级到以信息技术乃至人工智能为手段的工具平台,尚未形成基于标准化的大生产、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5. 人才结构不合理

       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工程勘察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长期从事野外作业,除了要面对风吹日晒雨淋,还面临繁忙的交通和复杂的环境影响风险,其工作环境的艰苦性不言而喻。此外,在工程勘察行业受重视程度不足的环境下,员工职业空间提升受限,年轻员工对行业认同感逐渐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勘察专业在技术方案的选择、设计周期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专业人才的心理感受。

     近年来,受高房价、入户难等条件的限制,工程勘察行业队伍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更加不容乐观,其在沿海城市表现更为突出。当前,工程勘察行业队伍普遍存在中高级人才整体数量较少且年龄普遍偏大、年龄跨度不合理、有钻研能力的中青年人员占比小、新鲜血液得不到有效补充等现象,这就造成了行业发展无法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形势下,工程勘察行业前期积累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在提供行业政策、制度及法规的宏观层面问题,还是作为提供具体产品、技术及服务的微观主体层面,都需要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此作为主攻方向,更好地解决工程勘察企业的发展问题。

工程勘察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和建议 

       工程勘察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程勘察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改革;二是政府对于勘察行业法律制度、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革;三是服务价值导向的改革。笔者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没有政府层面为勘察行业提供改革的有利环境,勘察企业便难以完成自身的改革;政府制定政策前,应充分听取骨干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合理修改,确保政策等有效落地实施;企业为客户服务,政府为企业服务,体现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态蓬勃发展、新产业快速成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孕育出新的发展机遇。工程勘察企业应当积极研究方针、政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强企业对于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1. 充分做好行业调研,为制度建设建言献策

       工程勘察企业是建设市场前期工作的主要参与单位,是市场的主体实践者。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对本行业的发展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也应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市场调研和监督检查工作,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此外,工程勘察企业中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家代表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参加工商联组织。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他们具有更广泛的调研途径,能够更早、更准确地捕捉到政策走向等关键信息。同时,他们掌握行业实际情况、对各种政策措施的操作性和实施效果体会更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相关行业政策文件起草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服务供给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生产和竞争的能力。国家宏观经济从规模增长转向效益增长,对勘察企业提出新要 求。绿色、科技、创新是新的发展理念和要求,产业链延伸、布局全市乃至全国,建设模式一体化、生产方式信息化、行业结构专业化、市场行为契约化、管理方式人本化,是行业未来新的发展趋势。

     企业层面,工程勘察企业需要真正革新理念、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为主线,瞄准市场化的需求,切实对自身的战略定位、组织模式、业务模式进行革新与改造,提升市场化能力;理念层面,应切实树立价值服务理念;思维层面,要强化变革思维、产业思维、平台思维。

       工程勘察企业应加速企业转型发展、加快企业重组改革步伐,优化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企业机制和活力。

     3. 抓住国家战略机遇期,提供供给侧差异化服务

       工程勘察企业要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供给侧差异化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

       以上海为例,在国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的背景下,新一轮高架快速路建设、架空线落地、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等成为工程勘察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该类重点工程一般有三大特征:一是难度大。以架空线入地项目为例,由于项目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交通组织、环境保护、综合协调等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二是规模大。以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为例,该项目为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项目;三是时间紧。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为例,32公里骨干河道,勘察周期压缩至两个月以内。这些工程对于工程勘察企业能力的运用和展示是全方位的,不是靠一个项目团队、几个班组就能实现,而是要通过创新技术综合应用体系、产业化外业班组体系、强有力的现场协调管理体系等进行支撑,以保障重点工程的安全、高效实施。

       同时,工程勘察企业通过参与重点工程,可以积累丰富的工程勘察经验,提升技术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在智慧城市、污染场地调查、土壤检测与修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水污染治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深耕岩土工程一体化等领域,为宜居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4. 加强新技术应用,提高服务输出质量

       工程勘察行业的最终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依托科技进步来拓展服务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技术优势。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作为管理密集型(综合勘察单位)、技术密集型(专业勘察单位)和劳动密集型(勘察劳务单位)行业,勘察行业面临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唯有加强能力建设,方能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要积累更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科研成果,并积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争取更多工程勘察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市级奖励,以服务更多、更广泛的领域。

       “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要求将更加迫切,也为工程勘察企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当前,BIM技术应用已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行业企业要通过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与勘察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工程勘察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互联网+工程勘察”,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对于企业来说,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员工带来幸福生活、为企业谋划更大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企业应当制定“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知识、技术等高级要素的投入,增强创新驱动力,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企业应积极探索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研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让核心人才有真实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有些勘察单位一旦获得高新企业认证,就可以在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体来看,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工程勘察行业依旧面临相对较好的市场环境,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这就要求工程勘察企业加快提升应变能力。工程勘察企业应根据环境变化主动拥抱变革,勇于承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责任”,着力推进企业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业务和市场布局,开展组织更新和能力再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关闭

总经理信箱